科技人才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人才 » 科技创新 »

江汉湖群现状及治理对策
作者:邹朝望 徐少军    来源: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     日期:2012-05-08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影响加剧,江汉湖群资源从总体上遭受巨大破坏,湖泊面积萎缩,水体污染严重,生态功能逐步退化。本文分析了江汉湖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加大湖泊管理相关法律的完善、协调,实行湖北省湖泊保护公众参与机制以及加大科研和工程治理投入等相关治理对策,以期对湖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恢复以及湖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江汉湖群;生态功能;湖泊管理;治理对策

0 引言
        享有“千湖之省”美誉的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东、西、北三面环山,中南部为开阔的河湖冲积平原——江汉平原,全省湖泊几乎分布在平原区内,平原区内河流纵横,湖泊密布,水面宽广,呈现出一幅典型的“水乡泽国”和“鱼米之乡”的景色。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影响加剧,湖泊的演变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对湖泊演化的影响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使湖群资源从总体上遭受巨大破坏,大量湖泊消亡,湖区生态平衡严重失调,洪涝灾害频率增加。因此研究近代湖泊水域变化,分析目前湖泊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湖泊治理对策,对于湖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恢复以及湖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湖泊面积萎缩,功能退化
        近半个世纪以来,湖北省湖泊的数量、密度和面积都在明显减少(表1)。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2005年湖北省湖泊面积减少了5478.1km2,湖泊面积萎缩64.4%。其中,鄂东湖区和鄂南湖区的湖泊数量在增加,而汉北湖区、荆北湖区和江南湖区的湖泊数量在减少;荆北湖区的湖泊面积减少幅度最大,其次为鄂南湖区、汉北湖区以及鄂东湖区,江南湖区的湖泊面积减少幅度最小;与2O世纪5O年代比较,2005年荆北湖区的湖泊面积萎缩了68.3%;在20世纪50年代,江南湖区的湖泊密度最大,达到7.64个/km2,而在2005年,其仅为1.97个/km2。
 

        根据湖北省湖泊面积的实际情况,将湖泊按面积划分为5个等级:面积>33.3 km2;33.3 km2≥面积>6.67 km2;6.67 km2≥面积>0.67 km2;0.67 km2≥面积>0.1 km2;面积≤0.1 km2。50年来,面积大于0.67 km2以上的湖泊数量和总面积在减少。在20世纪50年代,所有湖泊的面积都大于0.1km ,且所有其他四个面积等级的湖泊的数量和总面积都在这个时期最多和最大。面积大于6.67km2以上的湖泊的数量都在7O年代最少,总面积都在80年代最小。

1.2 湖泊水体污染严重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湖泊水体污染日趋严重,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838—2002)采用单一指标对全省29个主要湖泊分全年期、汛期和非汛期三个时段进行水体质量评价,全省29个湖泊总评价面积为1574.36km2,其中全年期水体质量评价为I~Ⅱ类的湖泊共3个,水面面积为82.88 km2,占总评价面积的5.3%;评价为Ⅲ类水体的湖泊10个,水面面积为549.01 km2,占总面积的34.9%;水体质量评价为Ⅳ类的湖泊6个,水面面积为736.9 km2,占总面积的46.9%;V类湖泊5个,水面面积为153.74 km2,占总评价面积的9.8%;劣于V类湖泊5个,水面面积为24.23 km2。
        采用评分法对全省湖泊分三个水期进行营养状态评价。全省湖泊营养状态以中、富营养型为主。其中评价为中营养型的湖泊16个,水面面积为1228.13 km2,占总评价面积(1574.36 km2)的78.9%,富营养型的湖泊12个,水面面积为331.83 km2,占总评价面积的21.1%。汛期和非汛期的营养状态评价结果见表2。
       

1.3 水生生物资源锐减,蓄洪能力下降
        江汉湖泊面积的减少,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湖群的生物多样性已经受到破坏,主要表现在:①鸟类栖息地面积紧缩,鸟类数量大幅下降。据调查,在洪湖栖息的水禽由原来的167种减少到40种左右。短嘴天鹅、灰鹤、白鹳、鸬鹚、鸳鸯、中华秋沙鸭等珍稀鸟类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均未发现。②内原性水生生物系统被破坏,尤以水草资源为甚,加上陆上流入湖田的营养物质受到堤垸的阻截,湖泊饵料的减少直接影响鱼类数量的变化。据调查,江汉湖群鱼类数量已由围垦前的百余种减少到20世纪80年代的77种。洪湖的天然鱼类品种由1964年的74种减少到现在的50余种。③湖泊调蓄能力下降。据湖北省水利厅统计,建国初期,全省湖泊有效调蓄容积115.4亿m3,可调蓄省内地表径流量的12.2%。20世纪80年代,全省湖泊有效调蓄容积为30.7亿m3,为建国初期的26.6%。湖泊调蓄能力的不断下降是造成湖北省的洪水灾害频率越来越高、灾情越来越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2 主要原因分析
        2.1 泥沙淤积,湖泊萎缩
        江汉平原湖区,地势低平,区外西、北、东三面环山、丘陵。由于江汉平原在地质构造运动中不均匀下沉,周围地区不断抬升,使平原与其周围地区之间呈多层环状分带。该区位于亚热带季风区,降雨丰沛,且主要集中在下半年。江汉平原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为泥沙的冲刷汇集提供了先决条件。
        历史上长江流域的森林覆盖率曾高达50%~60%。建国后,人们对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上游森林资源进行掠夺式采伐,导致森林覆盖率锐减,水土流失剧增。目前,处于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由于与长江隔绝,江汉湖群直接接收长江的泥沙量较小,但由于本省流域内人类活动强烈,植被覆盖率低,全省1/3的面积出现水土流失现象,加上人类活动在城市的加剧以及对水土保持认识不足,城市湖泊的淤积尤为突出,因此本流域内的泥沙淤积仍使江汉湖群有较大的沉积速率。如江汉平原的3个大的湖泊,根据210Pb和ASM测定的结果[2-4],洪湖的沉积速率为0.72~1.9mm/a,位于武汉的东湖沉积速率为3.0mm/a,长湖的沉积速率达到3.4 mm/a。河流携带的泥沙顺流水在湖区沉积,湖盆容积逐渐收缩,湖底日益浅平,大量水生植物残体逐年沉积,湖泊淤浅,湖滨滩地扩大,造成湖泊沼泽化、萎缩或消亡。
        2.2 围湖垦殖,湖容减少
        20世纪50年代后,社会趋向稳定,平原湖区人口开始增加,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全湖区掀起了“向荒湖进军,插秧插到湖中心”的运动,水利建设、围湖垦殖规模和强度历史罕见,湖泊迅速缩小、消亡或分解。为了阻止江水倒灌,湖北省建设了大型治水工程,使江湖隔断,河湖分家,使得湖泊水位明显降低,大片浅湖草地长年涸露,为大面积围垦奠定了基础。汊湖、东西湖、沉湖、排湖、里湖、三湖、白露湖等原本100 km2左右的著名大湖现在已基本消失或开垦为精养鱼池,湖北省第一大湖—洪湖的面积已经减少了一半。由于围湖垦殖,使大湖支离破碎,分解出许多小湖。0.1~1km2的湖泊由50年代的584个增加到2000年的741个,741个小湖的总面积只有246.2 km2,还不到一个洪湖面积。因此,江汉平原虽然湖泊总个数变化不大,

上一篇:
下一篇:

电话:027-87275763

传真:027-87301015

邮编:430070

邮箱:hbsy_bgs@163.com

首页| 公司概况| 新闻中心| 经营发展| 科技人才| 党群天地| 职工风采|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南街珞狮路290号 鄂ICP备05022459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5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