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院情动态 »

【湖北应急管理】“三防体系”筑牢水利工程万里安澜
作者:高培培、张信、何婵军    来源:综合部,勘察院,测绘地理信息院     日期:2025-08-09

水利规划勘测,是水利工程的“起始点”,也是水利安全生产的“源头核心”。时值汛期,荆楚大地江河奔涌。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以下简称湖北水院)的4支防汛安全(质量)检查小组,驱车辗转近千公里,深入泵站、灌区、防洪治理、堤防,对12个在建项目的关键部位、危险区域、薄弱环节进行深度“扫描”。每一次驻足凝视、每一次仪器校验、每一次应急预案推演,都是在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庄严承诺拧紧每一一颗螺丝,筑牢汛期安全的铜墙铁壁。

始于毫厘 用脚步丈量安全源头

水利工程的宏伟蓝图,始于规划勘测的毫厘之间。湖北水院的200余名地质勘查先锋,常年跋涉于荆楚大地的崇山峻岭、激流险滩。他们的足迹,是水利安全最初的刻度线。他们的目光,是识别风险的第一道屏障。

“这里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每一步都必须严格遵循《野外作业安全方案》!”盛夏的宜昌远安,引江补汉输水沿线补水工程现场热浪蒸腾,山势陡峭。勘查院副院长张信表情严肃地向现场人员强调野外作业安全。工程现场负责人张乾与地质工程师钟安良,如同经验丰富的“安全侦探”,目光锐利地扫视着每一处潜在的风险点。

他们的焦点,锁定在三处涉水峡谷河段。“这里是洪水涌灌的咽喉要道,”张乾指着湍急的河水说,“必须在洪水位之上,预先选定坚固的撤离平台。钻机、人员,在预警发出后能在最短时间内转移至此——这是保命的底线!”这个关乎生死的细节,被郑重写入应急预案。

面对复杂地形、极端天气和潜藏的地质灾害风险,湖北水院不搞“一刀切”式安全管理,创新提出“一项目一方案、一节点一方案”原则,并严格执行。每一个项目开工前,技术团队都会实地踏勘调研,为项目量身定制《野外作业安全方案》,作为勘测团队的行动指南,项目部在项目启动前,都要以这份方案为核心,开展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内容覆盖安全法规、岗位操作规程、应急处置流程等。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部还将反复强化培训,让风险防控意识融入骨髓。 

制度铁律  构建刚性执行“安全闭环”

在湖北水院,“安全”被锻造为环环相扣、刚性运行的制度链条。《勘探开工许可令制度》是湖北水院创新施行的一项安全管理制度。“是否识别危险源并制定应急预案?”“是否制定了施工方案,并勘验勘探设备?现场安全技术是否交底?”“安全培训是否全员覆盖且考核合格?”只有这些“要件”全部落实,勘测任务才能启动。这道“开工令”,从源头上杜绝了“带病上岗”、“冒险作业”的可能性。

“2024年,公司制定了‘六项机制’(风险分级管控机制、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安全监管执法机制、教育培训机制、应急处置机制、考核问责机制)实施方案,将‘六项机制’细化分解到每一个职能部门、工程项目、具体标段。”湖北水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党委坚持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狠抓安全生产源头治理,建立健全配套励约束机制,将“六项机制”落实情况直接与绩效、评优挂钩。

胡中飞是引江补汉输水沿线工程勘查作业现场安全员。他告诉记者:“公司将安全绩效与奖金直接挂钩,年底的安全奖金激励大家更主动遵守规程。”

“人管人”也是湖北水院安全管理的一个亮点做法。公司在每个作业点配备一名钻探机机长,机长同时兼任安全员,肩负现场管理与安全管理双重责任,对所有安全细节和作业人员实行清单式管理,并形成《安全员工作日志》。

前端安全员监管作业小组,后端则设置独立的安健环部,不定期、不定点对各野外项目和生产环节进行突击巡查和制度执行审计。对违规行为及时纠正,对未落实监护制度的作业小组,将实行停工整改。由此,形成了“查找-研判-预警-防范-处置-责任追溯”的全链条闭环管理。

“每次收到老婆孩子叮嘱注意安全的视频,心里就暖暖的,干活时也更提醒自己不能马虎。”一位长期在外的钻探工动情地说。湖北水院开展“亲情助安”活动,将员工家属纳入安全文化体系。通过组织家属参观项目、录制安全寄语视频、寄送“安全家书”等形式,让亲人的牵挂与嘱托穿越山水,成为野外作业人员抵御麻痹大意、守护心理安全的“柔性强盾”。 

科技赋能  野外安全管理迈入“数智时代”

在黄冈浠水县白莲河水库灌区现代化改造工程现场,无人机如同灵巧的“空中之眼”,搭载高精度相机和激光雷达设备,沿着预设航线自主飞行。实时回传的影像和数据,帮测量人员快速获取地形地貌、地表覆盖等关键信息。

野外测量队员郭明紧盯着屏幕说:“过去要翻山越岭几天才能测完的区域,现在无人机几小时就能高精度完成,人员远离了陡坡、深水等危险区域,安全系数大大提升。”但他也深知科技的边界:“密林深处,无人机信号和视角受阻,这时还得靠我们背着RTK(实时动态差分)设备,用双脚去补测。无人机是‘天眼’,人工是‘地勤’,两者结合,确保数据无死角,安全无盲区。”配合卫星地图软件,人员的位置、行进速度、在某个区域的停留时长,在后台信息平台上一目了然,实现了对野外作业人员动态的实时、可视化监控,安全管理迈入“数智时代”。

在地质勘查的核心环节——岩芯采取率上,湖北水院率先应用的双管钻探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突破。张信指着刚从破碎带取出的完整岩芯样本,自豪地说:“采用双管钻探技术后,以往令人头疼、难以取出的破碎岩层和小岩溶,现在基本都能完整取出来,最大程度保证了岩芯的采区率。”通过不断升级核心技术,勘察效率不断提升,也显著降低了野外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和暴露在风险中的时间,从技术源头上提升了安全系数。

微信图片_20250810181044.jpg


上一篇:
下一篇:

电话:027-87275763

传真:027-87301015

邮编:430070

邮箱:hbsy_bgs@163.com

首页| 公司概况| 新闻中心| 经营发展| 科技人才| 党群天地| 职工风采|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南街珞狮路290号 鄂ICP备202201104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5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