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铸造“国之重器”
——读《长江之子郑守仁》有感
2019年9月的一天,层林淡染,金桂飘香,三峡工程的西陵峡畔,十四小区办公大楼前,一位瘦弱的老人缓慢地走着,他手扶栏杆望向远方,显得极其疲惫……
他刚刚把《长江三峡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这套丛书最后一次校审完成,这是三峡工程第二部技术总结,200多万字,第一部为《长江三峡建筑物设计及施工技术》,400多万字,这两部专著是他历时十年主持编写的,终于完成了。他已经重病在身,过几天就要回武汉治病了,再多看一眼用一生之爱凝聚的三峡工程吧。
辽阔浩渺的三峡平湖,夕照下金光闪耀,柔波泛着银浪,来往豪华游船,飘来隐约的歌声,水击岩岸,渔舟唱晚,眼前的美景妙音,让老人脸上泛起浅浅的微笑。远处的三峡大库巍峨厚重,电厂日夜不停输出的电流,通过超高压电缆,输送到华东、到大上海、到安徽他的家乡……
老人的思绪飞回到了故乡——安徽颍上县润河集。八十年前,1940年1月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他的童年与少年是苦难的。特别是1954年,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润河集分水闸工程遭到极大破坏,洪水泛滥,给当地老百姓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十四岁少年站在淮河岸边,望着眼前的一片汪洋,心灵受到极大的冲击与震撼,这也许是郑总与水利的较早结缘,也是他日后报考水利院校的最初萌芽。从那时起,少年心中暗自发誓,要好好学习,成为一名水利工程师,为家乡做一些有益的事。努力加上聪慧,1959年他终于考入华东水利学院河川系,开始长达五年学习生涯。
1959年至1963年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类专业知识。学习期间,他没忘记1954年那场大洪水,终于明白当年按照苏联人布可夫设计方案建设的润河集分水闸工程被冲毁的主要原因包括:设计防洪标准偏低,地基没有进行处理,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工程质量很差等等。这为他后来从事诸多水电站建设时,总是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立下了最初的准心。
大学毕业的前一年,他来到中国第一座自行规划设计、自造机电设备、自行施工建设的新安江水电站——“长江三峡试验田”实习,他有机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他知道了围堰、大坝、水轮机是什么样子,知道了混凝土是怎么制成、如何运输、如何搅拌、如何控温,他知道了建设水电站会有数以千计的不同工序……望着那繁忙浩大的施工场面,他深深地爱上了水利事业。
1963年9月大学毕业,他未能实现少年时的梦想回到家乡,而是分配到长办施工设计处工作。从此他将一步步走上中国水电建设的大舞台,将青春和才华献给长江,将一生的爱献给三峡大坝。
要成为真正的国家巨匠还早,他还年轻,才23岁,还要不断地磨砺与淬炼。分到长办没过几天,他就来到离武汉一百多公里的蒲圻县,陆水水利枢纽——三峡试验坝建设工地,从这里开始,年轻的雏鹰正式练习起飞,为日后长空翱翔默默准备着。
他一到陆水工地,就参加重体力劳动,打风钻、放炮药、抬石头、担水泥等重活危险活都干过,一直工作到1968年大坝建成。经过五年艰苦的锤炼,他虽然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但要担当历史重任还需要更多的历练。
1969年,此时他29岁,组织又派他来到贵州遵义乌江渡电站工地,担任乌江渡勘测设计大队导流专业组组长,跟他同来的还有他年轻的妻子,同行高黛安。乌江渡工程所在地当年非常原始落后,没有电,没有自来水,他们找到一个废弃的旧粮仓改造成卧室,只有五平米。当地质朴的山民看到从城里来的技术人员,住的如此破败窄小,不免生出几丝心酸,几份尊敬。
郑总与他的团队安顿好后,立即察勘大库地形地貌,当他们登上两岸坝头,面对笔陡的数百尺悬崖,俯观峡谷湍急而咆哮的洪水,他们深感即将面临的工程建设将是何等的艰难!在那个年代,在如此深谷激流中建高坝大库,全都是具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从1969年2月到1974年8月,在这五年半时间里,郑总一直以工地为家,差点献出年轻的生命。多少个不眼之夜,他为工程围堰设计方案痴迷钻研,废寝忘食,终于在乌江渡工程中成功设计了我国第一座水下施工的混凝土拱围堰。雏鹰开始初展才情。
由于郑总在乌江渡大坝的优秀表现,1974年8月又在十万火急情况下调到葛洲坝工程建设工地,担任当年全国最大水电站工程设计处导流组组长,时年34岁。
他在葛洲坝的主要工作还是从事工程的导流、截流设计。在长江中游宜昌,建设如此大型水电工程,历史上没有,世界也少有,技术难题数百上千,郑总在其中的贡献无法一一叙述。这里介绍郑总两个最精彩的原创性技术:为解决纵向围堰水下拆除问题,他日夜到资料室翻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看到一则国外在水电工程建设中曾使用钢板桩格型围堰技术的信息,他心中为之一震,由于他经常关注工程施工技术,记起1957年我国在建设武汉长江大桥时,将德国钢板桩技术应用于桥墩施工获得成功,这两则信息,让爱钻研的郑总头脑中构思出“底部混凝土基座上插钢板桩格型围堰”最初思路。当然从灵光乍现到真正实施有一段艰难而不断修订的过程,经过反复计算试验,郑总提出的新型围堰方案在葛洲坝工程得到成功应用,为葛洲坝工程顺利建成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此技术为我国首创,真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后来三峡工程围堰也是运用此技术。
郑总的另一个具有原创的贡献是“守点顾线”围堰防冲技术,此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在大江中修建土石纵向围堰的防顶冲保护难题。据说当年郑总为围堰防冲没有好办法而寝食不安,在一个皓月当空、柔波泛银的夜晚,郑总在长江边徘徊,“他注意到脚下的堤防工程,想起堤防工程多在险段处用丁字坝进行保护,围堰防护的原理应该也是一样的,从丁坝原理得到启发,郑总发明了“守点顾线”这项新技术。
34岁的青春,全是智慧的火花,那真是创造的年华。
到1986年,离开葛洲坝,十二年的工地历练,46岁的郑总已经成长得更为自信,胸中澎湃着满满的激情。但这中间离用生命铸造三峡工程还隔着一个隔河岩水电站。
1987年至1993年,郑总作为长江委副总工程师兼隔河岩工程设计代表处处长,驻工地全面负责设计和工程质量监理工作。从开工到发电各个施工阶段和重要环节中,他非常注重设计与施工相衔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由于他不断独到地、因地制宜地进行优化设计,使隔河岩工程提前一年发电,为投资方创造了数千万的收入。郑总因此被授予“隔河岩工程特殊贡献者”称号。
从陆水起步,跨越乌江渡,到葛洲坝中流击水,再到隔河岩长袖善舞,郑总已经全面掌握超高混凝土坝设计施工技术,并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管理现场经验。雄鹰即将展翅高翔,创造出前无古人、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
1994年,54岁的郑总被任命为三峡工程设代局局长,并被任命为长江委总工程师,负责三峡工程全部技术工作,成为这个“无比巨大、异常复杂、举世瞩目、世界第一”工程的技术总负责人。肩负着党和人民的期盼,压力极其巨大,他心中常常默念五个字“任重而道远”。
要实现伟人“截断巫峡云雨,高峡出平湖”的梦想,谈何容易?从1994年到2019年的25年三峡岁月里,郑总几乎没有节日与假期,“大脑中除了三峡工程还是三峡工程,三峡工程几乎就是他生活的全部,甚至就是他的命。”郑总常说“把三峡工程搞好,就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
今天,我们可以高兴地告诉在天之灵的郑总,您的心愿终于实现了!2020年11月1日,水利部、国家发改委公布,三峡工程完成整体竣工验收,“工程质量满足规程规范和设计要求、总体优良、运行持续保持良好状态,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全面发挥。”对于如此超级复杂工程,这是无以复加的肯定与赞美。
2018年用全名称赞“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2020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长江三峡枢纽工程”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郑总,您作为三峡工程总设计师,请接受一个中国水利工程师对您的崇拜、景仰和致敬!
书中记载,从2010年三峡工程首次蓄水至175米时,郑总就开始把三峡工程“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进行总结让后来者学习借鉴。人们经常看到郑总披着朝霞走出工区临时的“家”,缓缓而行,进入办公室,往往要到深夜,205室的灯光才熄灭,十年如一日。我们想象一下,一个将近八十岁的老人,每天走在三峡工棚区,风雨无阻,寒暑无碍地连续走过十多年,三千六百多天,该是多么大的毅力啊,他的心中该是有怎样的信念呀!我想他走出了一条“守仁”小道吧,那个孱弱的身躯此刻是高贵而伟岸的。
郑总在三峡工程后期的十年耕耘是值得的。他主持完成的两套超600万字的专著丛书,对三峡工程建设的设计要点和关键技术进行全面收集、整理和总结,将对中国水利事业发展和水利人才成长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长江之子郑守仁》一书全面翔实地记录着一位“最美奋斗者”的成长史,告诉我们一个大国工匠是如何练成的。郑总的不畏险阻、勤奋钻研、痴迷技术、寂寞坚守、工匠精神、责任担当、廉洁无私、师表典范等崇高品格和事迹在书中都有精彩描述。
静静掩卷沉思,从1959年郑总进入大学开始,在他的水利职业生涯六十年里,他把自己的生命重心全部用于事业中,用于创造中,用毕生书写一个大爱:钟爱水利事业,痴爱技术攻关,挚爱三峡大坝,热爱学术总结,厚爱青年才俊。所有这些都将给我们以工作和生活上的指引,他编撰的三峡系列水利巨著将长期给全国广大水利工作者技术营养和智慧感悟,让我们永远怀念他。
郑守仁院士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就是:
用青春淬炼成工匠,
用心血倾注围堰技术,
用汗水开拓坝工先河,
用智慧创造截导流传奇,
用大爱铸造“国之重器”,
用毕生书写“最美水利人”,
他的名字将长久镌刻在巍巍三峡大坝之上。
长江之水,万古奔流,
将永远为他最优秀的儿子吟唱:
人生天地之间,守仁奉献。
2020年11月4日
TEL:027-87275763 EMAIL: hbsy_bgs@163.com
Copyright 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