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路公效禹王 今日政府固堤防
作者: 来源:湖北水利网
日期:2010-08-05
黄发晖)在枝江市上百里洲镇新闸村四组,有一座康熙年间修建的生祠庙,庙门两侧镌刻着“生系安危,一洲性命须珍重;事关重大,万民脂膏莫乱抛”的楹联,以此纪念洲人路飞宵力效禹王之志,修复上百里洲堤防。
上百里洲是长江干流与松滋河环抱而形成的洲滩,由十多个民垸组成。据《宜昌水利志》记载,上百里洲堤防始建于明朝初期,由于堤线全长约50公里,故名百里洲垸。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江堤大坏,其最冲者,则枝江之百里洲也”。明末战乱,堤防毁坏严重。清朝初期,虽曾多次修筑,但时筑时溃。直至康熙四年(1665年),知县周延桂岁岁领修,民稍安居。然而,好景不长。康熙七年七月,古城垴(今傅家渡)堤决,“水停洲中,十月不消”。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洲民路飞宵联合洲人杨际会、姚溶、胡琼士等人,以“地废民流”为由,呈请县令孔毓基,要求“通详各垸,自修自筑大堤,保洲保民。”县令批准其请求,并由路飞宵领修上百里洲堤防。
康熙四十三年,在路飞宵的带领下,上百里洲堤防开工建设。为修复堤防,路飞宵效仿大禹治水的做法,对天起誓:“三年不更衣,三年不理发,三年不会友,三年不回家。三年时间不修好大堤,愿以身殉堤。”受其精神之感染,洲人齐声响应,用3年时间完成了堤防建设,完成土方约15万立方米,结束了此前三十余年“废洲”历史。为铭记其修堤功绩,洲人为其修建了生祠庙。此后,每到修堤动工之日,堤政要人及百姓都要到生祠庙前祭江拜祖,追念路公,以示效法。
随着各垸堤的逐步形成,洲滩不断扩大。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合堤并垸,到1958年,上百里洲堤防初步形成;到1995年,大小围垸合为一体,基本形成了现在的南线由松滋河堤、北线由长江堤防围成的上百里洲堤防格局。但防洪能力十分低下。
1998年长江发生流域性大洪水,上百里洲堤防遭到重创,一度出现坝洲白蚁洞、赫家洼子管涌群等重大或溃口性险情。大水过后,党和政府投巨资建设长江堤防,作为民堤的上百里洲堤防也列入了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按照三级堤防标准进行加固,并于2004年2月正式开工建设,到2008年底全部完工,工程总投资2.43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02亿元。完成土方295万立方米,石方48万立方米,混凝土4万立方米,土工织物21万平方米,草皮护坡88万平方米。对15.98公里砂质堤身进行土工膜防渗处理,对57.59公里堤身进行锥探灌浆,堤基加固16处、33公里,护坡12.04公里,抛石护岸14处、9.47公里,涵闸、泵站等穿堤建筑物重建和加固改造33处,新建及改造各类码头10座,建设堤顶防汛公路73.57公里和上堤道路24条,修建防汛用建筑物4000平方米。仅其土方量就相当于路飞宵领修时的30倍。
如今,上百里洲堤防堤全长73.67公里,真正成为洲上1个镇、41个村、10.5万人、20.6万亩耕地和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安全屏障。
正所谓:昔日政府无能,要村民领修,一个个小垸独自为战,实属劳民伤财;如今国富民强,靠国家投资,上百里堤防固若金汤,真正防洪安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