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资讯 »

洞庭湖治理的水文化视角
作者:戴军勇    来源:<中国水利>     日期:2009-12-23
洞庭湖是镶嵌在万里长江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她吞吐长江,接纳四水,碧水共天,沧溟空阔,古往今来,引无数赞咏。洞庭湖的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上可追溯到中国最早的农耕文明、渔猎文明时代,融合有黄河流域的华夏文化、中原文化和长江流域的楚文化、巴蜀文化以及南苗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是中国水文化的一个典型标本。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洞庭湖治理,洞庭湖的开发和保护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充分挖掘、整合、利用、保护洞庭湖水文化资源,加快洞庭湖区水利现代化建设,维系洞庭湖健康生命,推动洞庭湖区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试从水文化的视角,对洞庭湖综合治理及相关建设进行一些探讨,抛砖引玉,敬请批评指正。

  一、洞庭天下水——洞庭湖水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洞庭天下水。洞庭湖水文化是洞庭湖区与水相关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其内涵可分为精神、行为和物质三个层面。精神层面是以湖为载体,通过人们的思考、提炼、加工所形成的精神气节和文化特质。如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上下求索的探索精神等;行为层面是湖区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建立和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礼仪规范、道德准则等一整套行为方式和规范体系。如水稻种植、龙舟竞渡等;物质层面是洞庭湖区所呈现的自然地形地貌,湖区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产品,以及创造这些物品的手段、工艺、方法等。如湖区民居建筑、水利工程等。三个层面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密不可分,构成了洞庭湖水文化统一的有机整体。
  作为大湖文化,洞庭湖水文化具有很强的久远性、地域性、通融性、辐射性、多样性、包容性特征。一是久远性,洞庭文化“粤自盘古,肇始洪荒”,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洞庭湖区的沅江市赤山发现的距今10万年前的人工打制的“砾石大尖状器”和澧县城头山文化遗址是洞庭湖史前文化的例证。二是地域性。洞庭湖水文化主要集中在跨湘、鄂两省约18700平方公里的洞庭湖区域。三是通融性。洞庭湖文化处在南北的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东西的巴楚文化与海洋文化之间。文化交流活动频繁,互相吸收,互相融合,互相发展。四是辐射性。洞庭湖“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水系交通异常发达,中国几乎所有内陆文化在此汇集,融合,创新,再通过长江和湘、资、沅、澧四水向四面八方辐射。五是多样性。洞庭湖水文化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农牧业、工业、林业、文学艺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舞蹈、音乐、绘画等各个方面。六是包容性。由多种文化熔铸而成的洞庭湖水文化往往表现出一种宽容大度的气质,南来北往,西迎东送,敞开心怀吸纳,慷慨无私输出,构成了洞庭湖水文化的基本品格。

  二、上善若水——洞庭湖水文化价值审视
  1、优美的自然价值。“八百里洞庭美如画”。千百年来,洞庭湖以其烟波浩淼、横无际涯、气象万千的气势和风光吸引了天下游客,“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潇湘八景中 有“江天暮雪、洞庭秋月、远浦归帆、渔村夕照”,四景于洞庭湖区。环洞庭湖区有张家界、壶瓶山、夹山寺、子母城、桃花源、岳阳楼、君山等30多个国家、省、市级风景区。世界最大的芦苇荡沅江鹿湖芦苇场、东南亚最大的自然荷花景区岳阳团湖、千年古渔村湘阴青山岛渔村等等都座落在洞庭湖区。风光秀丽,令人心驰神往,给人以极大的自然美享受和感受。
  2、丰富的人文价值。洞庭湖区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珍贵的人文价值。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其创作高峰期都是在洞庭湖及其周边地区。在中国历史上和文学史上引人注目的文化名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刘禹锡、韩愈、柳宗元、李贺、李商隐、张九龄、杜牧、欧阳修、范仲淹、陆游、王夫之、魏源等等,都留下了取材于洞庭湖自然风光或历史、文化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成为独具特色的洞庭湖水文化瑰宝。洞庭湖区有岳阳楼,屈子祠、杜甫墓庐、二妃墓、柳毅井、镇江塔、凌云塔等几百处人文古迹,以及与这些古迹紧密相连的大量传说、故事和诗篇,就像一颗颗晶莹闪亮的珍珠,镶嵌在洞庭湖区青山秀水之间,就像一个个美妙动听的音符,给绚丽多姿的自然景光增添了无限神韵,给祖国的文化宝库增添了神奇的人文宝藏。
  3、强大的生态价值。一是调蓄洪水的功能。洞庭湖地处长江中游,吞吐长江,接纳四水,江河来水进入洞庭湖后,经过湖泊调节,由城陵矶北注长江,可大大减轻长江中游荆江河段的防洪压力。二是生态维系功能。洞庭湖年均入湖水量为2916亿立方米(相当于鄱阳湖的3倍、黄河的5倍、太湖的10倍,比三者总来水量还多一倍)。洞庭湖宝贵的淡水资源对维系洞庭湖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三是湿地保护功能。目前,洞庭湖区已经建立了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德花岩溪、西洞庭、岳阳集成麋鹿自然保护区,南洞庭、横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等6个不同类型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其中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洞庭、横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已被列入了《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四是维系长江流域生物物种多样性功能。经科学考察,洞庭湖区内有记录的淡水鱼类11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有中华鲟、白鲟,淡水哺乳动物有国家一级保护的白鳍豚和二级保护的江豚;野生植物和归化植物1186种;区内纪录到鸟类31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有东方白鹳、黑鹳等,是长江流域的生物物种宝库。
  4、深厚的精神价值。洞庭湖浩翰无际,气势雄壮,几千年的时空隧道积聚着无比宝贵的精神气质。汨罗江,被誉为“蓝墨水的上游、文化人的圣地”。诗人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从政理念,岳麓书院发出的“经世致用”的读书观、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还川于川还湖于湖”的治湖思想等等,自古以来就是湖湘文化的魂魄,洞庭湖水文化的精髓。近代中国外侮不断,列强凌辱,国破家亡,民不聊生,湖南人更是拍案而起,抛头颅,洒热血,勇赴国难,形成了为国为民为家 “霸蛮”的湖南人性格和精神,这种精神发轫于洞庭,影响于全国乃至世界,是洞庭湖水文化核心价值所在。

  三、沧海桑田——洞庭湖演变中的文化反思
  物换星移,沧海桑田。洞庭湖的形成历史久远,成因复杂,过程漫长。纵观其中演变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的力量和作用。在洞庭湖演变的早期,自然力量大大超过了人类的力量,人类的活动以适应自然为主,水进人退,水退人进。这个时期的洞庭湖文化呈现一种以“水崇拜”为特征的文化。到了洞庭湖演变的后期,随着荆江平原形成,北水南侵,泥沙淤积加剧,加上人类活动对洞庭湖演变规律以及洞庭湖区存在的复杂江湖关系认识不深,被动围垦活动增加,导致湖容萎缩,水患频繁。洞庭湖的水文化也就狭隘的演变为一种人与洪水的斗争史。
  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把洞庭湖的开发与保护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件大事,作为实现富民强省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正在采取多种措施推进洞庭湖开发与保护工作,努力建设一个和谐健康的洞庭湖,安全发展的洞庭湖,生态文明的洞庭湖。洞庭湖的治理和洞庭湖水文化的发展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

  四、人水和谐——洞庭湖综合治理中的文化路径
  (一)建立洞庭湖治理中的文化机制
  1、理念创新机制:我省正筹备成立洞庭湖研究会,开展跨学科的学术和科学研究,以揭示洞庭湖的演变和发展规律,揭示洞庭湖治理中牵涉到的各种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规律,对症下药,科学治理。2、组织机制。建立洞庭湖区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制度,解决涉及到洞庭湖综合治理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协调各种管理职能关系和地方利益关系,打破地区利益分割和职能交叉的局面,形成合作共管的机制。3、法制机制。我们正在修订《湖南省洞庭湖水利管理条例》、颁布实施《洞庭湖湿地保护条例》,开展水环境保护、水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区域立法。4、论坛机制。建立洞庭湖水文化论坛或世界湿地保护论坛。面向全国和全球,积极开展湖泊治理、湿地保护的经验交流和考察活动。5、发展机制。充分利用洞庭湖区的人文、自然景观、湿地、水利工程等资源,发展绿色和循环经济,实现生态保护和湖区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2、开展洞庭湖水文化工程建设
  首先通过水利工程措施,扩容补枯,保证和补充洞庭湖环境水量,逐步恢复洞庭湖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其次通过防洪减灾措施,继续加快湖区蓄滞洪区堤防、病险涵闸、洪道整治、安全区台建设,务实解决洞庭湖区防洪减灾问题。保护好洞庭湖的人文景观免遭洪水破坏,延续其历史人文功能。第三强化环境生态治理措施,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蔓延,加强污染源的综合治理,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全面改善和重建洞庭湖区生态体系。第四结合城镇化建设,综合利用堤防岸线,突出滨湖特色,建设沿湖亲水文化景观工程,提升沿湖城市品位,形成新的人文和水文化景观,进一步发展和丰富洞庭水文化内涵,促进洞庭湖区社会经济和生态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电话:027-87275763

传真:027-87301015

邮编:430070

邮箱:hbsy_bgs@163.com

首页| 公司概况| 新闻中心| 经营发展| 科技人才| 党群天地| 职工风采|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南街珞狮路290号 鄂ICP备202201104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5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