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资讯 »

省委常委、副省长汤涛在全省水利局长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作者:厅办公室    来源:厅办公室     日期:2008-02-25
正月十五刚过,省水利厅就召开全省水利局长会议,传达中央、省一系列会议精神,部署今年各项工作,十分及时。我今天到会,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看望大家。对同志们前段时间组织全省水利干部职工迎战冰雪灾害,保证水利工程安全和城乡供用水安全尤其是农村饮水安全表示衷心感谢。二是向大家问计。湖北水利防汛是天大的事。新一届政府分工我主管水利,我深感责任重于泰山,也想到会与大家共同探讨治水兴鄂的思路与对策,齐心协力把湖北水利工作搞上去。刚才,忠法同志在讲话中,总结了成绩,分析了形势,部署了工作。我都赞成。下面,我再讲四点意见,与大家共勉。
一、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做好水利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五年,是湖北水利继续保持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五年。五年来,湖北长江防洪体系进一步完善,农田灌排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蓄水保水工程体系逐步拓展,在湖北水利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保证湖北经济社会快速平稳发展,保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证农业农民持续增产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支撑,也为湖北水利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水利是兴国安邦的大事。胡锦涛同志最近在视察治淮工作时指出,防治水患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兴修水利任何时候都不能松劲。对于水利防汛始终是天大的事的湖北来讲,抓好水利工作的弦必须时刻紧绷,警钟要长鸣。当前,水利服务于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高,任务更重,责任更大。与之相对应的是,湖北水利现状呈现出很大的不适应。一是水资源短缺与将湖北打造成促进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要求相比不适应。水资源供需矛盾是事关全省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五大需要着力研究解决的专题之一。全省现有重点缺水城市25个,有资源型缺水,有工程型缺水,也有水质型缺水。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将更加突出。二是防洪减灾体系不完备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要求相比不适应。长江还未形成完整的防洪保护圈,“四小”(中小河流、中小水库、中小水电站、中小滑坡区域)问题日益成为防洪抗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山区小河流往往不设防,加之应急体系还不完备,难言万无一失。三是水生态、水环境与构建生态文明、和谐湖北的要求相比不适应。和谐离不开生态和谐,而水是生态的基本要素和载体,因此,水生态优良是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当前,我省水生态状况不容乐观,水生态建设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四是农田灌排体系不全与保障粮食战略安全的要求相比不适应。全省灌溉工程配套率不足55%、完好率仅为45%,灌溉水利用系数只有0.3,灌溉保证率不到60%,农田排涝标准仅为5年一遇,全省有效灌溉面积正以每年20—30万亩的速度递减。农业生产仍然没有摆脱“望天收”阶段。五是农民直接受益水工程投入不足、欠账太多与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相比不适应。饮水不安全问题、血吸虫疫水问题严重威胁群众安全,堰塘沟渠淤塞严重、水土流失加剧导致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差。加之投入严重不足,短期内很难一下子解决。六是基层水利队伍不稳与基层水利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不适应。不少地方乡镇水利站改革、水管体制改革还未到位,新的以钱养事机制还不完善,基层水利人才队伍流失,水利技术服务人员和管理队伍缺乏,严重影响基层水利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要看到,湖北水利仍处在良好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中央1号文件规定,中央将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采取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办法,力争在农田水利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安全饮水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省里在水利建设上也是出硬招、办实事。未来几年,财政新拿出用于水利的钱都在7个亿以上,表明了抓好水利的坚定决心。二是有厚实的重点水利项目储备。我省有一大批重点水利项目纳入国家、省水利基建项目库,提供了强有力的项目支撑。三是社会投资水利、群众自办直接受益小水利的积极性高涨,“政府主导、社会共建”的水利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湖北水利仍然处在持续快速发展的阶段。
因此,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统一思想,牢固树立水利长抓不懈的意识,切实增强抓好新时期水利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正确把握水利工作的新趋势、新要求,千方百计把湖北水利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创新思维,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
做好水利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创新思维,更新理念,将科学发展观的精髓与湖北水利的自身规律和发展要求结合起来,推动水利又好又快发展。我想,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考虑,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水利各项工作,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服务为本。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利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因此,水利工作必须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稳定优质的水安全支撑与水资源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不断构建、完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和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各种需求。除各种常规性服务外,尤其要在提供宏观性服务上下功夫。要坚持推行和落实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大基建项目水资源咨询、论证制度,以供定需,为经济布局、区域发展把好水资源关。
第二,坚持民生优先。建设和谐湖北,改善民生是关键。水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要素,与民生紧密相联。必须坚持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水问题、水工程,摆在优先安排、优先发展的位置,着力研究解决,集中力量办大事。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切实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维护社会用水公平;要加强水利血防工作,采取工程措施,控制钉螺孳生蔓延,维护人民生命健康;要狠抓农田灌排体系建设,提高灌排保证率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要注意倾听民声,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让利于民等办法,鼓励、引导群众大办能直接受益的农村小水利工程。
第三,坚持科学治水。要正确认识湖北水的双重属性。湖北既受制于水,又受益于水。水资源也是湖北的独特优势。要遵循水的自然属性和自然规律,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科学治水管水。在防洪抗灾方面,由洪水控制向洪水管理、由被动抗旱向主动防旱转变。既要防止洪水威胁,又要给洪水以出路;既要科学防灾,又要主动避灾;既要提高蓄引提水能力,大力开源,更要节流,同时要因地发展避灾农业。在水资源管理方面,要坚持开发节约保护并举,节约保护优先,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在水生态、水环境建设方面,要强化生态意识,维护河湖健康生命。要加强小流域水生态修复工程和四湖流域等较大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强化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绿色水能资源,改善、恢复、保护水生态、水环境。在水利管理方面,要立足科技创新,加快水利信息化步伐,加速水利现代化进程。
第四,坚持统筹兼顾。要用统筹的方法规划、布局全省水利工作。坚持水资源综合规划、流域综合规划等综合规划先行,为统筹各项水利工作提供有力依据。要统筹社会发展与水利发展。水利发展必须适度超前,为社会发展提供支撑;社会发展必须符合流域、区域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要统筹流域区域水利发展,以流域为单元,以区域为重点,协调发展。要统筹城乡水利发展。城市水利要跟上城市化的进程,农村水利要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做到城乡水资源、建设管理资源相互调剂,相互支撑。要统筹长远与近期水利发展。做到长计划,短安排;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三、服务全局,全力确保防洪安全和城乡用水安全
2008年是一个特殊重要的年份。对全国来讲,是改革开放30周年,是举世瞩目的奥运年。对我省来讲,是新的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奋力开创工作新局面的第一年,也是’98抗洪胜利10周年。做好今年的水利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希望全省水利系统紧扣全省中心工作,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认真做好各项工作,确保防洪安全和城乡用水安全。
第一,全力做好防汛抗旱工作。这是水利部门最大的政治任务。今年的防汛抗灾形势不容乐观。我们一定要立足防大汛、抗大旱、防多灾,把各项准备工作做好做足,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在做好防御长江、汉江大洪水的同时,要十分注重山区小流域、小区域洪水防守工作,建立应急机制,主动防灾避灾,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要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注重汛旱急转的应对工作,把握抗旱工作的主动权。总之,要全力确保防汛抗灾安全,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第二,大力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库不仅是防汛保安的重要控制性工程,也是维护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地。水库病险,不仅是防汛保安的重大隐患,也严重影响其它重要功能的发挥。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既是水利工作的重点,也是全省工作的重点。今年是国家病险水库三年整治方案实施的第一年,我省作为全国任务最重的四个省份之一,是国务院督办检查的重点。要切实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领导,落实责任,落实资金,确保完成年度计划任务。同时,抓紧无溢洪道和泄洪能力不足的小水库溢洪道扩挖工程建设,确保工程安全。
第三,切实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这是事关民生的首要水利任务。要统一部署,加强建设,严格管理,规范运作,确保完成解决30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的年度任务。要继续研究建立水厂营运长效机制,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
第四,狠抓四湖流域综合治理。四湖流域专项治理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十一五”期间五大专项治理任务之一。要按照已批复的规划,抓紧组织实施。要将流域内纳入全国基建范畴的重点水利项目建设,与流域综合治理统筹考虑,整合资金,发挥最大投资效益,使四湖这一全省重要的经济板块、农业产业化板块,重新焕发生机和活
上一篇:
下一篇:

电话:027-87275763

传真:027-87301015

邮编:430070

邮箱:hbsy_bgs@163.com

首页| 公司概况| 新闻中心| 经营发展| 科技人才| 党群天地| 职工风采|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南街珞狮路290号 鄂ICP备202201104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5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