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资讯 »

新起点新征程新跨越——写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召开之际
作者:孙永平 陈锐    来源:中国水利报     日期:2008-01-25
新年的钟声敲响,2008年如约而至。回首2007年的水利工作,我们不禁心潮澎湃。
  过去的一年,是党和国家历史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年,也是水利发展与改革进程中非常关键的一年。党的十七大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高度,把水资源和水利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对新时期水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为水利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2007年的中国水利,在翻过波澜壮阔一页的同时,也满载了丰收的喜悦和收获。2007年,水资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水利事业发展态势良好,各项工作硕果累累,令人振奋
  2007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凝心聚力、狠抓落实,水利事业保持了投资加大、建设加快、基础增强、管理加强、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防汛抗旱取得全面胜利。2007年7月,淮河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淮河干流先后出现四次洪峰,干流王家坝水位高达29.59米,与1954年持平。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在淮河抗洪的紧要关头,国家防总依法果断决策:开启王家坝闸分洪,启用蒙洼蓄洪区。科学、果断的决策,赢得了淮河抗洪的主动权,抗洪取得决定性胜利。除淮河外,部分中小河流发生超历史纪录的特大洪水,台风登陆时间集中、强度大、次生灾害重,城市内涝和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频繁发生。北方大部出现持续性冬春连旱,东北大部和江南、华南部分省区发生严重夏伏旱。面对严重的水旱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国家防总及早部署、科学调度,有关部门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门精心组织、靠前指挥,广大军民顽强拼搏、团结奋战,夺取了防汛抗旱工作的全面胜利。
  有效应对太湖蓝藻水污染。太湖蓝藻的大规模暴发,使无锡人一夜之间发生了饮水危机。危机面前,水利部门加大引江济太调水力度,加大太湖水质监测频度。长江水在水利部门调动下,紧急驰援太湖,受蓝藻影响严重的无锡饮用水水源区得到强力救援,供水危机缓解,社会反响良好。
  中央水利投资规模有所增长。全年共落实中央水利建设投资308.52亿元,加上中央财政专项安排的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投资32亿元,中央水利建设投资规模达到340.52亿元,同比增长14%。
  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国务院确定的治淮19项骨干工程已基本完成。三峡三期工程建设步入尾声。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总体可研报告进一步修订完善,西线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其他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嫩江尼尔基、广西百色、四川紫坪铺等重点工程已经开始发挥效益,辽宁大伙房输水二期、甘肃引洮、石羊河流域近期治理等重点工程正在加紧建设。
  水利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水利改革继续深化。水利规划取得突破性进展,流域综合规划全面启动,《“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等一大批规划开始施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得到加强,水资源管理各项制度逐步完善,水资源保护取得新的进展,基础工作不断加强,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管理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节水型社会建设持续推进,试点范围不断扩大。全国水管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等各项改革顺利推进。水利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水利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水文条例颁布施行,依法治水、科技兴水积极推进。
  民生水利工作成效显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央投资64亿元已经全部下达,可解决315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启动了全国100个农村饮水安全示范县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度加快,全年落实中央投资64亿元。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灌区“两改一提高”工作共安排中央投资16亿元。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4.6万平方公里,封育保护面积3.87万平方公里。农村水电在建规模2000多万千瓦,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列入2006—2008年小水电代燃料扩大试点的项目全面启动。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基本得到落实。全国已兑现总人数2227万人,占中央核定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口的97.3%,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稳定,水利扶贫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水利政风建设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向广度深度拓展。党建工作全面推进。水利人才战略,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新的提高。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深入治理商业贿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进一步弘扬。水利宣传力度加大,舆论氛围良好。
  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提出“六个坚持、六个更加突出”。在正确思路的指引下,治水实践的推进更加扎实,更加卓有成效
  历史的车轮驶入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水利事业既有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仍十分突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涉及水利的一些重大问题亟待回答。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新时期水利发展和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针对我国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中央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高度重视水利在经济社会中的保障作用,优先解决直接关系民生的水利问题,切实加强水资源的节约、配置和保护,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各流域、各地区紧密结合实际,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水利部党组紧紧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系统总结我国多年治水实践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发展与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深入分析我国水资源条件的新变化,及时总结实践中一些带有规律性和方向性的做法,提出并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开启了水利实践的新征程。实践证明,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是科学发展观在水利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成功之路。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新一届水利部党组明确提出,要深刻认识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时代背景,全面把握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丰富内涵,坚持并不断丰富完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部党组明确提出了“六个坚持,六个更加突出”。
  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应民意、急民需、为民谋、解民忧,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自觉担当起让人人共享水利发展成果的社会责任,是当代水利人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这是防汛抗旱工作的首要宗旨。淮河抗洪紧急转移80多万人,无一人伤亡;在2007年多次防御台风的过程中,以人为本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亦是首要目标。
  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在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的努力下,喜讯频传。与此同时,水利部门放眼长远,努力实现让受益群众用得起、管得好、长受益的目标。2007年,那股股清澈的甘泉,暖热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田。
  解决民生水利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成为水利人努力的目标和方向。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节水改造、农村水电开发、水利血防工作以及落实水库移民政策法规等民生举措无一不在积极推进,成效斐然。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生态文明这一概念写入党的代表大会报告,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也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
  2007年12月7日,以实现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永续利用、支撑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印发实施,一场抢救民勤绿洲、建设生态文明的战役全面打响。
  抢救民勤绿洲只是水利部门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科学,转变水利发展模式的一个缩影。一年来,我们高擎水利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大旗,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各级水利部门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黄河已实现连续8年不断流,黑河、塔里木河下游生态与环境继续改善。珠江调水压咸补淡顺利实施,保障了澳门、珠海等城市的供水和生态安全。
  在治水实践中,各级水利部门坚持既要满足人类的合理需求也要满足维护河湖健康的基本需求;坚持更加注重水资源开发、配置、调度中的生态问题,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的烙印也深深打在了新一轮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上。提出要从根本上扭转以重大工程建设作为规划编制主线的做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河流健康、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规划修编的主线。
  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把节约保护水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要引导各方面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工作重点放到优化结构、提高效益、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上来,防止片面追求和盲目攀比增长速度,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对节约保护水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的印发,标志着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在全社会全面推
上一篇:
下一篇:

电话:027-87275763

传真:027-87301015

邮编:430070

邮箱:hbsy_bgs@163.com

首页| 公司概况| 新闻中心| 经营发展| 科技人才| 党群天地| 职工风采|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南街珞狮路290号 鄂ICP备05022459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5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