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资讯 »

新时期湖北水利发展中需要研究的若干问题——在湖北省平原湖区水灾害综合控制标准与治理对策研讨会上的讲话
作者:王忠法    来源:湖北水利网     日期:2008-01-21
当前,水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的治水新理念开拓了水利工作的新局面,促进水利发展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维护河流、湖泊健康生命成为水利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确保农民群众饮水安全成为水利工作的第一要务;以三峡工程的建成和长江堤防加固的基本完成为标志,长江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提出了新要求,三峡工程投运后对中游河势产生影响,使得长江中游防洪面临新的形势;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对水资源的供给提出新要求,另一方面给水资源保护形成巨大压力,保护好水资源,确保其可持续利用是水利工作长期的重要任务。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促进新发展,要求水利工作者本着社会理性与科学理性的原则,认真地思考、深入地研究水利发展中带有全局性的重要问题。借此机会,我就我省水利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研究的若干问题谈谈个人的认识,抛砖引玉。

一、维护中小河流和湖泊的健康生命问题

湖北是“千湖之省”,更是“千河之省”。全省河长5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228条(不包括长江、汉江),总长59204.3公里,河网密度0.32公里/平方公里。这些河流养育着世世代代生活在湖北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孕育着灿烂的荆楚文化。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湖北不少河流干涸断流,污染严重,河滩减少,河道被不合理地衬砌护砌和裁弯取直等人工改造失去自然形态,河道水流流速趋缓、流量均化。生长着随季节变化的植被,栖息着小鸟、鱼虾、昆虫等各种生物,充满着自然气息的河流,正在减少!与此同时,湖泊也存在被填压侵占、淤积、污染等问题。因此,维护河流、湖泊的健康生命,建设水清、岸绿、生物多样性完好的近自然型河流和湖泊,是湖北水利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也应该成为湖北水利建设的一大亮点。

维护河流的健康生命,促进人水和谐发展。一是要深刻认识维护河流健康生命的“四大自然特性”。第一,水体的流动性。水体的流动不仅支持了河流内及其两岸走廊的生态系统,而且使河流以其干流和不同等级的支流构成了地球表层的各个水系,形成了地球水循环的陆面主要通道,为陆地的各个生态系统输送物质和能量,也是陆地和海洋交换物质和能量的主要通道。水体的流动还使河流成为形成冲积平原的重要媒介,并且使河流稀释自净、分解降解人类的排泄物、污染物的能力大大提高。因此,水体的流动性是河流生命的活力之所在,没有水体的流动,河流作为河流的功能也就不复存在。第二,水质的纯净性。河流生态系统虽然对人类的排泄物、污染物有相当的稀释自净、分解降解的能力,但是当排泄物和污染物超过了河流的稀释自净、分解降解能力时将使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严重的甚至使其稀释自净和分解降解能力完全丧失,河流的生命也就不复存在,成为“死河”。第三,流量的不均匀性。河道内水流流量变化对河道自然形态的形成和维持丰富多彩的河道生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河流的洪水,虽然有为害的一面,但它有补给两岸地下水和湖泊洼地的水源、塑造河床、稀释污水等作用,是维持河道生态功能必不可少的因素。内陆河流从上中游宣泄的季节性洪水,可以补给下游河道两岸的地下水和河道终端的湖泊,使河道两岸和湖泊周边的生态系统得以维持。第四,河道形态的多变性。蜿蜒曲折、浅滩深潭、河滩洼地、卵石细沙等是构成自然型河流的基本要素,为河流生物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存环境,使河流成为河流生物生长、栖息的理想家园。河流的自然形态是河流的物理作用与生物生存状态相互作用下长期演进的结果。当河流系统对水沙的输移已经适应时,河流形态要素间相互制约产生较稳定的整体效应,表现为较稳定的河型和演进规律。人类对这些形态要素的任何改变都将破坏河流与环境的适应关系,打破河流生态系统的原有平衡,而且,人类现有的认知能力还不能充分认识其所带来的全部后果。因此,人类在开发、治理河流时要遵从自然规律,以敬重和呵护之心对待河流系统,尽量减少对她的人为干扰。二是要改变传统的治河理念。第一,在防洪目标上要从“防止水对人的伤害”向“防止水对人的伤害和防止人对水的伤害并重”转变,走人水和谐之路。新中国成立以后,水利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过去的发展主要是以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水利的需求为目标,建水库拦截洪水,整治河道修筑堤防约束洪水,建闸站排泄洪水,防止水对人的伤害。而当我们总结、欢庆、反思我们的成就我们的胜利的时候,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损失仍然很大,付出的代价也极为惨重,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上我们既要保护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也要充分考虑客观条件的制约,约束人类自身行为,在防止水对人的伤害的同时防止人对水的伤害。比如,退出侵占的行洪河道,还道于水、还滩于河。第二,在防洪策略上要从“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江河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人类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消除。因此,在防洪策略上就不应该是“控制洪水”而是“管理洪水”。也就是要看到洪水带来的“害”的同时看到其“利”,在享受其“利”的同时承担一定的“损失”,允许洪水在可掌控的范围内泛滥,使损失控制在可接受的限度之内。理性地对待洪水,理性地看待洪灾。第三,在河道的治理上要从“整齐划一”向“近自然型或多自然型”转变。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对破坏河流自然环境状态的河道整治工程进行了反思,并逐步对已改造的河流进行回归自然状态的再改造。修建生态河堤,增加河边湿地及河滩面积,恢复河岸水边植物群落,维护生物的多样性已成为国际上河流建设发展的趋势。湖北是千河之省,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自然环境就是河流。为了避免发达国家走过的弯路,湖北在河道改造治理中要及时了解国际上河流规划建设的发展现状,尊重河流的自然价值,尤其是其多样的生态价值,让建设近自然型或多自然型河流深入人心,大力推广近自然型或多自然型河流建设技术。三是要把握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度”。自然环境丰富的河流是大自然对人类的宝贵馈赠,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源泉。但是,人类在开发利用河流水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约束自己的行为,把握好开发利用的“度”—-河流不能断流且留有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流量。为此,第一,要重新审视已建成的水库、涵闸、泵站。随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经济社会布局及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重新审视过去建设的一些水库、涵闸、泵站工程,有相当一些工程可能已失去其存在的社会、经济价值。这些工程留着是个安全隐患,还要长期投资进行管养,撤除报废有利于恢复生态环境,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第二,要改变水库、涵闸、泵站的调度运用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江河湖库,而水库、涵闸又使水体的流动性受到破坏,形成污水在河道或水库内的蓄积,严重污染了水体。因此,要改变水库、涵闸、泵站的调度运用方式,进行生态调度,尽量保持水体的流动性,或定时放水冲污,保护生态环境。第三,要留足河流生态用水。经济社会的发展要考虑水资源约束,以水定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同时,还要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对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要以留足生态用水为前提。

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水利的发展史。从大禹的治水神话,老子的“上善若水”,李冰父子的“都江堰”,新疆的“坎儿井”,到北京北海的“古城节水工程”,中华民族自古就不缺乏水智慧。维护湖泊健康生命的问题,研究古人的水智慧也可以得到很多的启发。西湖美景在座的各位一定非常了解,但是,这些美景的形成是治水的结果大家可能就未必很清楚。北宋元佑四年(1089年),苏东坡到杭州做市长(当时称太守)。当时,西湖的水域被杂草淤泥充塞,葑田复盖了西湖十分之四五。苏东坡想到,这样下去,再过二十年就没有西湖了。他上报朝廷,决定综合治理西湖,维护西湖健康生命。获得批准后,他制定了治湖规划。考虑到葑草淤泥太多,工程量太大,善于艺术构思的苏东坡,决定取淤泥堆于湖中,筑起一道贯穿南北的长堤,上筑六桥九亭,植上杨柳,既便利交通,又美化了湖光山色。为解决西湖水面不生葑草的问题,苏东坡又想出了一条妙计,在湖岸边水面上让农夫种菱角,湖岸坡地栽培荷花。这样,每年农夫要收获菱角,就必须定期除草,因此,政府就不用年年费工费钱挖湖捞草。为预防湖面湮塞,他又在湖上建造三处石潭作标志,禁止在潭内种菱角栽荷花,因为在“三潭印月”的美景里人们欣赏美景都还来不及,谁还忍心破坏这样的景致,去种荷花呢。苏东坡这一治湖艺术构思,如同他的诗文书画一样,一切都显得那么艺术、得体。堤坝伸入湖心,迷人的石潭倒影,号称“三潭印月”,六桥九亭的布局,垂柳夹岸的映衬、远山近水的层次、湖色天光的映照,这一切融入自然格局的结构中,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正如他对西湖的描绘:“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苏东坡治湖至少给我们三点启示:一是水利建设要与周边的景观建设结合起来,比如在堤上筑桥修亭,植杨柳;二是制度可以解决工程或技术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让农夫种菱角,解决西湖水面不生葑草的问题;三是唤醒人们心中美的情愫也可以解决工程或技术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在湖心建石潭,解决湖面湮塞的问题。苏东坡艺术化地治理西湖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游的防洪形势与对策问题

长江洪水是湖北人民的心腹之患,是影响湖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湖北“天大的事”。搞好长江防洪是湖北水利头等重要的工作。98大水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灾后重建、整治江湖
上一篇:
下一篇:

电话:027-87275763

传真:027-87301015

邮编:430070

邮箱:hbsy_bgs@163.com

首页| 公司概况| 新闻中心| 经营发展| 科技人才| 党群天地| 职工风采|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南街珞狮路290号 鄂ICP备05022459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5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