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资讯 »

陈雷:关于水利发展与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在中国水利学会2007年年会上的报告
作者:中国水利网    来源:中国水利网     日期:2007-11-09
在举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时刻,中国水利学会召开2007年年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我代表水利部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出席这次年会的全体代表表示诚挚的问候!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回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对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战略部署,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党的十七大强调,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重要的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职责。党的十七大报告多处涉及水利工作,如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强化防灾减灾工作等。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党中央对新时期水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党的十七大为水利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把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谋划水利建设、促进水利发展、深化水利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水利工作方针,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统筹兼顾,把推进水利协调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与时俱进,把水利改革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节约保护,把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水资源,努力解决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水利学会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团体,近年来,在探讨水利学术理论和治水方略、开展重大水利科技咨询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水利学会年会是一个交流探讨、集思广益的重要平台,水利部老部长汪恕诚同志多次出席年会,先后作了资源水利、水权与水市场、水环境承载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水权转换、大坝与生态、生态调度等专题报告,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对大家很有启发,对推动工作起了重要作用。我这次来参加会议,主要是向大家学习,同时也借此机会,结合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体会,就大家共同关心的一些水利问题,谈点个人认识,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关于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半个多世纪波澜壮阔的水利发展征途中,我们对水的认识日益深刻,对治水规律的把握逐步深化,各项水利实践不断深入。特别是1998年大水以后,水利部党组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根据中央水利工作方针,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新思路,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实践表明,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是科学发展观在水利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成功之路。
(一)深刻认识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时代背景
世纪之交,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社会结构开始转型,水资源条件变化明显,人与自然的矛盾突出,长江大水、黄河断流、沙尘暴肆虐、水污染事件频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涉及水利的一些重大问题亟待我们做出回答。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新时期水利发展和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针对我国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中央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高度重视水利在经济社会中的保障作用,优先解决直接关系民生的水利问题,切实加强水资源的节约、配置和保护,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各流域、各地区紧密结合实际,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水利部党组紧紧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系统总结我国多年治水实践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发展与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深入分析我国水资源条件的新变化,及时总结实践中一些带有规律性和方向性的做法,提出并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开启了水利实践的新征程。
(二)全面把握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丰富内涵
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涵盖了水利发展和改革的各个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内涵。
——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满足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用水安全、生态用水安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基本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水利,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优先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需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本质特征。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注重给洪水出路,改变长期以来人水争地,无节制围垦河道、湖泊、湿地的做法;注重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强化需水管理,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注重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注重水资源开发、配置、调度中的生态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这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核心理念。
——坚持统筹兼顾。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防洪抗旱除涝并重,开源节流保护并举,建设管理改革齐抓,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一,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水利协调发展。这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根本方法。
——坚持改革创新。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水利建设与自身建设相统一,推动水权水市场理论创新,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促进水利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法制科技等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深刻变革,建立健全水利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这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活力源泉。
——坚持现代化方向。用现代的治水理念、先进的科学技术、完善的基础设施、科学的管理制度,武装和改造传统水利,建成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高效的水资源配置利用体系、优良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先进的水管理体系,有效解决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明显进步,人人共享青山碧水。这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宏伟目标。
(三)坚持并不断丰富完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
当前,水利工作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机遇看,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高度重视。把解决水资源问题摆上重要位置,把水利纳入重点支持的领域。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有利于加快水利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连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国家财政收入近年来大幅度增加,为稳定和增加水利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水利发展的基础更加巩固。治水思路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跨越,水利改革逐步深入,水利科技不断进步,法制保障日益增强,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四是全社会关注水利,水患意识、节约保护意识和生态环境意识明显增强。
从挑战看,一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对水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二是全球气候变暖和大规模人类活动导致我国水资源条件发生很大变化,加剧了水资源问题的复杂性,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三是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水利工作需要协调的关系更加复杂,影响水利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日益明显,水利改革任重道远。机遇稍纵即逝,挑战不请自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关键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水利工作全局,针对水利发展与改革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
(四)下功夫抓好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落实
近年来,我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探索是
上一篇:
下一篇:

电话:027-87275763

传真:027-87301015

邮编:430070

邮箱:hbsy_bgs@163.com

首页| 公司概况| 新闻中心| 经营发展| 科技人才| 党群天地| 职工风采|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南街珞狮路290号 鄂ICP备05022459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5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