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工风采 » 水苑讲坛 »

湖北堤防工程堤基土层结构和主要地质问题
作者:陈汉宝 王继红    来源:政治处     日期:2007-09-07


摘要 本文论述了湖北堤防工程现状和堤基土层结构,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是堤身隐患、渗透变形、堤基沉降变形与滑坡、崩岸等,并提出了相应防治措施。 关键词 堤防工程 堤基结构 地质问题 防治措施
0 引 言
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地势为三面高、中间低、向南敞开的不完整盆地,西北和西南为山地,东南为丘陵地区,中部是水网纵横的江汉平原,是全国著名粮、棉、油产地。
湖北省境内有大小河流1190多条,迂回曲折汇入长江,构成向心状水系。大小湖泊1000多个,星罗棋布,素称“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省会武汉是京广铁路和长江两大交通枢纽会合部,有“九省通衢”之誉。1998年长江发生了继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组合型大洪水,虽经艰苦努力保住了长江干堤,但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那么湖北的堤防形势是怎样的呢?
1 湖北堤防概况 长江在湖北省横贯东西1060km,汉江由西北向东南与长江交汇,绵延858公里,在此形成一条巨大的“洪水走廊”。由于长江上游巨大的洪水来量远远超过中游河道的泄洪能力,造成我省洪涝灾害频繁,全省50.2%的人口,51.5%的耕地,全省农业产值的88%,工业产值的78%及主要城市、交通枢纽都受到汛期洪水的威协,因此防汛成为湖北天大的事。历史上为抵御洪水危害,我省修建了长达1万多公里的各类堤防,是长江流域各省中最长的。然而堤防的防御能力偏低(指堤顶高程),多年来虽经加固,仅达到抵御10~15年一遇的洪水标准,运用分蓄洪区也只能提高到20~40年一遇标准。而且堤防基础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汛期常发生各种险情,形势十分严峻,每年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防汛抢险。

2 堤基地质条件 湖北堤防工程是建于江汉平原的长江、汉江两岸及河湖岸边的挡水建筑物,堤身以土体为主,堤基为第四系河流冲积、湖积物,堤基土层结构一般为二元结构,即上部为粘性土层,下部为粉细砂及砂卵石层,基岩埋深达40~120m。

2.1 堤基土层结构 堤基土层结构根据砂层埋藏分布条件划分下列几种类型:
(1)单透水层地基:表层为粘性土,下为砂层,又根据表土层厚度分为:表土层薄的(厚度<5m,不稳定,易发生管涌,图1—1);表土层较厚的(厚度>5m,稳定或较稳定,图1—2)。


图1 堤基土层结构示意图

(2)双透水层地基:表土层下有一层埋藏较浅的薄砂层,其下为较稳定的粘性土层,再下面为深厚砂层或砂砾石层(图1—3)。 (3)浅砂层表露:堤身直接建在浅砂层之上(图1—4),这类地基最易发生渗透变形,如汉江遥堤王家营。 (4)软基:堤防建在河湖淤泥或淤泥质土之上(图1—5),承载力低,易发生沉降变形与滑坡,如黄梅八一大堤。 此外,还可根据堤外滩地宽窄(入渗条件)及堤后渊塘分布(排泄条件)组合成不同类型。
2.2 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分孔隙潜水和孔隙承压水,与地表水体(江、河、湖、渠)水力联系密切,枯水期地下水流向江水,洪水期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在临江堤段地下水与江水涨落几乎同步。根据勘察和试验研究,砂卵石层渗透系数为i×10-2cm/s,砂层约为i×10-3cm/s,粉土类约为i×10-3~i×10-4cm/s,粉质粘土约为i×10-5cm/s。

3 主要地质问题及防治措施 我省堤防的修建历史悠久,系由历代零星堤垸和若干分散堤段逐步连接发展而成,而且战线长,在修筑时没有选择堤基,既不清基,又很少作工程处理,堤基地质条件复杂,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是:堤身隐患、渗透变形、沉降变形及滑坡、崩岸等。

3.1 堤身隐患 堤身隐患分二类,一类是生物洞穴如白蚁洞、鼠洞、獾洞、蛇洞等;二类是埋于堤身的碎石、砖渣、矿渣等杂填土。此外,历年来堤防多次加高培厚,接头较多,碾压不实,且填筑土料就地取材,土料含砂质,透水性强,构成了堤身隐患。这是造成汛期堤防出现散浸和漏洞的主要原因。
散浸是指汛期江水渗透穿过堤身,在堤内坡下部或坡脚渗出,堤坡湿润发软,形成浸润水流。这种险情十分普遍,许多重要干堤散浸长度占总长的75%以上。对严重的散浸必须妥善处理,否则会造成堤身内脱坡等更大险情。漏洞指堤内坡或坡脚出现冒水孔,有的有明显的进口和出口,分清水漏洞和浑水漏洞。
散浸和漏洞的防治措施:在汛期,抢险的原则是堤外坡阻水入渗、堤内坡排水导渗,降低浸润线,稳定堤身。方法是:对轻微散浸一般不处理,观察其变化;较严重的应开导渗明沟或导滤沟;对大面积严重散浸,堤身土饱和(软化)而影响稳定的,除开沟导滤外,还应做粘土外帮或堤内透水压浸台。漏洞抢险也是采用堤外粘土外帮堵漏,堤内围井导滤,井中采用三级配,即用粗砂、瓜米石、卵石分层填筑,保护出水口使之出清水。
汛后对堤身隐患治理措施主要是锥探灌粘土浆,填充空洞,这种措施对处理白蚁非常有效。重点堤段采用抽槽回填、或翻筑,清除杂填土。
3.2 渗透变形
渗透变形主要发生在砂基础堤段,汛期由于大堤两侧水位差大,使堤基的渗流坡降加大,当超过堤基土体的临界水力坡降时,则使堤基土体的组成和结构发生改变或破坏。常见的渗透变形形式有管涌、流土、接触冲刷和接触流失等四类。我省堤防砂基础多为粉细砂,渗透变形最常见的是流土,俗称管涌、翻砂鼓水。它是因地下水顶穿表土层而带出大量砂土,使堤基结构破坏,继而堤身下沉出现裂缝。这种险情汛期也十分普遍,在堤防诸多险情中,以“管涌”险情对堤防安全威协最大。它险象平常、变化突然、范围较大、毁灭性强,严重时可造成堤防溃决。
1998年8月1号,我省簰洲湾堤防溃口就是因为堤基产生大面积渗透变形造成的。事故发生在位于武汉市上游约30km的嘉鱼县簰洲湾长江干堤外围民垸,8月1日晚7时许,合镇乡中堡村堤段(桩号36+500),距离堤脚40m处发生大面积突发性“管涌”,虽经守堤人员奋力抢险,但终因险象环生,堵不胜堵,此处100多米堤段突然崩塌。约当晚8时30分,堤身开始下倾,瞬间出现溃口,江水汹涌而进,而且缺口不断撕大,就连沉船堵口也宣告失败。事后人们发现溃口处长达760m,在堤后冲成14.88×104m2的大坑,最深达30.3m,淹没土地158km2,受灾人口5.7万人,退水后大面积农田被砂土覆盖,损失惨重。
渗透变形险情多出现在堤内坡脚以外的低洼地带(如渊塘、沟渠、沼泽边),距堤脚50~100m处密集,最远可达1500m。汛期不论远近都必须果断迅速的予以处理。抢险方法:一般险情可在孔口做导滤堆;严重的翻砂鼓水应做围井导滤;有的严重大面积发生的可采取围堰蓄水反压,出口做导滤;塘边的可用半透水材料填塘。最后使管涌处“出清水不带泥砂”说明险情得到了控制,并安排坐哨监视其变化。
汛后处理措施:
对发生渗透变形的砂基堤段,首先应查明堤基地质条件和土层结构,作渗流稳定分析,然后采取相应措施。一般处理措施是:
(1)对较宽外滩堤段,可采用堤外铺盖以延长渗径,降低堤后剩余水头。但对外滩很宽(如外有民垸)堤段或临江堤段此方法作用不大。
(2)对堤后剩余水头不大、地势低洼、上覆土层较薄的堤段,可采用堤后盖重压渗或挖泥船吹填,宽度以堤后100~150m为宜。
(3)堤后剩余水头较大的堤段,宜采用盖重压渗与减压井导渗相结合的方案,即导压兼施(图2—1)。
(4)对双透水层地基,或单透水层而砂层厚度小于30m,且下为不透水层(如基岩)的堤基(图2—2),可采用堤外垂直截渗方案(地下防渗墙),防渗墙深度以深入相对隔水层1.5~2m为宜。例如洪湖长江干堤燕窝堤段溃口性管涌险情,就是采用堤外截渗方法处理的(图2—3)。






图2 渗透变形处理示意图
防渗墙的施工技术方法有:
(1)垂直开槽铺塑:使用专门开槽机开槽(深可达15m),铺土工膜或塑膜防渗。
(2)高压喷射灌浆:钻孔中高压水、气喷射流切割土层,输入水泥浆凝结形成防渗墙。施工方法有摆喷、旋喷、定喷等。
(3)射水法地下连续防渗墙:利用高压水射流切割地层造槽,水下浇混凝土形成防渗墙。
其它还有液压抓斗成槽法、冲击式钻机、回转式钻机造孔注浆法、连锁管柱法、超薄防渗墙(振动沉桩)等。
处理方案是以堤坝前截渗为主,还是以堤后排水为主,值得慎重考虑。
垂直截渗方案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彻底根治险情,一劳永逸;但因造价较高,国家财力有限,只能用于个别重要堤段。而且有可能引起枯水期地下水向江水排泄不畅,造成冷浸田,影响农业经济。排水减压井方案造价最低,是经济而有效的措施,但减压井存在化学淤堵问题,使用寿命5年左右就慢慢失效了,必须加强管理(如洗井)。我们在实际中应用最多的是堤后盖重压渗,造价低、施工简单而有效,但土石方工程量大,还涉及居民搬迁和占用耕地等问题。
总之,处理措施应因地制宜,全面考虑、综合治理,才能取得满意效果。
3.3 堤基沉降变形与滑坡
堤基沉降变形主要发生在软基堤段,如黄梅县八一大堤、洪湖主隔堤。
上一篇:
下一篇:

电话:027-87275763

传真:027-87301015

邮编:430070

邮箱:hbsy_bgs@163.com

首页| 公司概况| 新闻中心| 经营发展| 科技人才| 党群天地| 职工风采|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南街珞狮路290号 鄂ICP备202201104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5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