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古思今 继往开来
作者:凌斌 林德才 来源: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
日期:2011-01-10
南京,作为一个文化古城和历史名城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说,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而闻名,也因盛名而多次遭受血兵之灾,但这个城市顽强、奋力地屡屡从瓦砾荒烟中重整繁华。正因为如此,我们设计三支部的党日活动选定为南京行,追寻前人的足迹,造访这座曾经有无数革命英烈抛头颅、洒热血的城市。
到达南京已经是晚上九点多,我们支部一行三十几人跟随着举着一面小黄旗的当地导游,朝接待的大巴走去。短短一路我草草地打量着这座陌生而熟悉的城市。也许是刚下过雨,地面挺干净的,路上人也不多。坐上大巴,隔着窗户往外看,发现南京的街道并不宽,一路行来大多都是双车道和绿化带外的一条非机动车道。路边矗立的房子很多仍是两三层的小楼,但外表并不陈旧,应该是近5年内整修过的。一时之间,我还很难将历史地理课本中的南京与眼前这座干净而宁静的城市联系在一起。
第二天,按照旅行社制定的路线,游览的是中山陵、灵谷寺、雨花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夫子庙……
旅游大巴慢慢向市郊的钟山驶去,我也抓紧时间继续隔着窗户观赏这座美丽的城市。如前所言,南京的城市规划很有特点,马路并不宽,但是规整有序,各行其道。马路两边的许多房子看得出来都有年头了,古色古香的二层青砖小楼,在高楼大厦中错落有致。在寸土寸金的南京城区里还能保存如此多的旧时小楼房,可见将现代与传统有机融合,应该算是南京的一大特色。
大巴车一转,驶入一条绿荫大道,导游介绍说,已经进入钟山风景区了。钟山的确是个好地方,绿树成荫、空灵幽静,前有水、后有山,在风水学中是一处虎踞龙盘的极好宅地。难怪被朱元璋、常遇春、孙中山等诸多帝王猛将、历史名人相中作为自己的长眠之地。
下车后,远远望去,依山而建的便是大名鼎鼎的中山陵。拾阶而上,处处可见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天下为公”等大字。一路上行,经过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所书“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的无字碑时,望着镏金大字,蓦地有种肃然起敬的感觉。孙中山先生一生劳碌、奔走四方、耗尽心血,终于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民主国家的雏形,尽管“革命尚未成功”中山先生便撒手离世,但他一生的伟大功绩足以当得“国父”二字。
中山陵的主体建筑简洁庄重,祭堂内只有一尊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身穿长袍马褂,除此之外,别无赘物。墓室内一口铜棺,上面是中山先生的卧像。如果卧像是1:1设计的话,中山先生应该是不超过1.6米的瘦小体形。但就是这样一个瘦弱的身躯,却扛起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大旗。几乎是以一己之力,行天下之事。
离开中山陵,我们立刻驱车赶往雨花台烈士陵园。据说,1927年以后,雨花台就沦为国民党统治者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场,在这里遇难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多达10万人。在史料纪念馆中,大家不禁默然,端详这一张张牺牲时大多二十来岁,甚至十多岁的年轻面孔。是他们历经腥风血雨、坎坷波折,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作为承继先烈的新一代党员,我们有责任,也应该有决心将国家建设的更美好。
下午,我们来到令人印象深刻、灵魂震撼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去之前,导游就跟我们说,纪念馆看过之后可能心里会很压抑,又说南京人最痛恨小日本,因此南京的日本车也比别的地方少得多。听了这话,我不禁留意起来,果然,南京的日本车的确比别的城市少很多,如果说在武汉十辆车里有五辆是日本品牌,那南京估计只有一、二辆。
走进纪念馆前,要途经一大片鹅卵石广场,我想,这里的鹅卵石,有没有三十万颗?这里的每一颗鹅卵石是不是就附着一个当年南京人的亡灵?一进馆内,大家都自觉地不再交谈,默默地跟着人流往前走。馆内氛围阴冷压抑,墙壁上镌刻着遇难者名字,而许多人的名字已不可详考,仅用许进财岳父、李大有的女儿之类代称。馆内一张张新闻照片、一份份手书日记、一幅幅黑白胶片,冷酷而翔实地记录着曾经发生过的那场人类浩劫。在“12秒”处,我阅读到这样一段文字:“大屠杀持续六个星期,如果以秒来计算,每隔12秒就有一个生命消失……”我静静地站着,默数读秒,12秒后,一滴水从高空落下,滴答一声,墙上亮起一张遇难者的照片,那是一位白发斑驳的老人……步出大屠杀纪念馆,大家的心情都十分抑郁。历史不仅仅是用来纪念的,更多的是从中汲取教训,警醒当下,只有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富国强军,才不会让这样的历史重演。
从纪念馆出来,转向夫子庙。秦淮河细细长长地把人群隔岸分开,临河是古色古香的建筑,大都向着河面开窗,夜游秦淮河的时候,两岸朦胧的红色灯光叫人想起它香艳的历史。
第二天上午,我们去了总统府,领略到中国园林建筑的精巧之美,开门见山、院中有亭,鱼池画舫、阁楼假山。在亭楼辗转之间,尽显古人构思之巧妙,意境之悠远。参观到临时大总统办公处时,我惊讶地发现孙中山先生的办公室很是简朴,一张铜制单人床,一个2人座的沙发和小茶几便是他的起居卧室。办公室、会客室也是如此,让人不得不钦佩。
这次南京之行,我们在时代侵蚀的痕迹中,重温历史,振奋斗志,更切实地体会到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如何练好内功,提高综合国力,做好本职工作,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每一名共产党员必须面对的课题。而作为一名水利工作者,我们从事的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事业,我们应该以更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工作,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尽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