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 谈
作者:刘源 来源: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
日期:2010-03-16
不知怎的,也许是机缘巧合,让我由03年开始接触茶到现在喜爱上了茶。以茶为载体的中国茶文化,其独特的个性魅力和源远流长的历史让我为之着迷,就连我给儿子的取名也与茶有关。由此,我对茶及其文化的钟爱,可见一斑。
闲暇的时候,我喜欢一个人或者叫上几个好友一起泡茶、品茶、侃大山。无趣的时候,偶尔翻一些关于茶的书籍,读读里面的茶艺知识和故事。常饮茶可以使身体健康,通过学习茶文化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能修身养性、增加生活情趣。在当今充满浮躁的年代里和快节奏的城市化生活中,这些对于迷恋咖啡和可乐的年轻一代来讲应该是很有意义的吧。
从饮茶、学泡茶、品茶、了解茶文化到爱茶,茶陪我渡过了一个又一个四季的变换。细细品味茶的个中真味的同时,也让我从中学习和领悟了不少知识和道理,随手拈一些来与大家共享。
(一)茶的用处
茶是健康饮料,文明饮料,这已是大多数人的共识。目前,全球有160多个国家与地区近30亿人喜饮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以茶养生”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车清臣《脚气集》记载:谁谓荼苦,其竿如气荠。荼在古时就是茶。当时又叫苦菜。《周礼》中记载端荼去做丧事,主要因为它苦。苏东坡诗中说:周《诗》中记载茶叶很苦,而喝茶是最近几年才有的风气,把今天的茶说成荼。所谓的茶叶,今天是用来清醒人的头脑,从唐朝以来,从上到下每个人都喜欢,就是普通的老百姓每天也要喝几晚,怎么会是荼呢?茶中比较粗糙的才叫茗。从这里可以看出,到唐朝后,茶的作用就明显改变了很多,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慢慢开始发生变化了。
胡文焕《茶集》中记载:“茶叶是至清至美的物品,世上的人都不能够完全品出它的味道。做医生的谈论茶叶,说它属于寒性会伤害人的脾胃。可是我有很多种病痛,还必须用茶水来做药引子,经常得到它的功效。哎!如果不是缘自其本身的品性,又哪来这样的功用呢?”这里讲叙了茶叶在医学中也是有许多功用的,说明了古时人们对茶叶的进一步认识。
华佗《食论》中,长期喝茶有益于思考。郭璞《尔雅注》中说,把早采的茶称作茶,晚采的叫作茗。四川人称它为苦茶,可以提神醒脑。《毛诗》中说:“‘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就是说它苦中带甜。”茶是很有灵气的植物。乐思白《雪庵清史》中记载:茶能使人浑身轻松、脱胎换骨、解渴去除烦恼,茶叶的功劳,非常的美妙而神奇。以前在唐朝,我们说的茶事还没有兴盛起来,草木的灵妙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五代的时候,南唐在北苑采茶,喝茶的习俗才开始兴盛起来。等到了宋朝至道初年的时候,奉旨制造,而茶叶的品种就逐渐的多了。到了咸平、庆历年间,丁谓、蔡襄造茶进贡,而它的制作就更精细了。到了宋徽宗大观、宣和年间,茶叶的品种就达到了极致。随后又说了,有好茶后,却没有丁谓、蔡襄等人的发现的话,那么灵芽真笋最终就要腐烂掉。能够使人浑身轻松、脱胎换骨、解渴去除烦恼的难道就只有茶这一种吗?只是发挥出它的灵气罢了。
现代医学表明,茶含有500多种化学成分,饮茶有益健康,但也应注意适量,浓淡要因人而异,不宜空腹饮浓茶,不宜服药时饮浓茶,不宜睡前饮浓茶。只要学会科学饮茶,就一定会健康长寿。
(二)泡茶与品茶
茶文化之所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主要是因为千百年来茶与中国人的结合。在《茶经》中有晋朝一个比较典型的故事,来讲明当时古人以茶来代表一个人的德行。可见以茶喻人在当时已经形成学问了,如伯乐相千里马一样。茶已经开始渗入到人们的平常生活之中,有了与人的结合,茶文化也就越加丰富了。
古人泡茶就有很多讲究。《茶经》中有,“煮茶的水,以山水为最好,其次是江河的水,井水差。”在古时王孙之家,24件茶的器具,任缺一件就算不上品茶了。茶之饮中有九难:采造、鉴别、器具、用火、用水、炙烤、碾磨、煎煮、饮用。这都表明中国人做事的细腻和考究。
泡好茶后,与人分茶也有讲究。“要想喝到鲜香、味浓的茶,一锅煮出的头三碗最好,较次一等的最多煮到第五碗。若有数位客人,则五人可以分酌三碗,七人可分酌五碗。六人则按五人计,不要计较碗数上是否差了一个人的,只用甘美浓郁的补给所差的一个人就好了。”这种分配方法隐含了中国茶道精髓“以和为贵”的思想。由此,让我想到了银雀山简《田法》讲疏、《吕氏春秋•上农》中古代的劳动分工、待客对人的分配制度和方法,可以看出中国茶文化与其它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
“水源的好坏,可以品出它的出处,火候的大小,在丹鼎中调试,不是非常亲密的伴侣不算亲近,不是文雅的饮法不能与他们相比,现在这样的事情,也只允许夏茂卿做了。顾渚、阳羡,肉食者向往,茂卿怎么能够禁止得了呢?这就好比强笑不乐,强颜无欢,茶的韵味就在于自胜。”好一个“自胜之说”, 对于董其昌的清风亮节,我是很欣赏的。不论别人的想法或处事怎样,只要你自己肯定坚持你自己的气节就好了,此谓“自胜”,这也是品茶中的最高境界。
品茶,的确是件很惬意的事情。还记得2005年那次设计院分茶,是宣恩熙贡茶,分到茶后我迫不及待的泡茶品尝,高兴之余还赋诗一首:
《独品熙贡茶》
酉年单位分新芽,宣恩熙贡色泽佳。
闻香品茗是吾爱,立等水沸泡一壶。
今茶似比昨茶香,茗清味浓醇甘回。
本为新雨晚来故,疑是痴人添年华。
(三)茶中有理
人常说品茶如参禅。饮茶因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有“茶中带禅、茶禅一味”之说。可以说,我们品的不单是茶,还品味着人间至真至情至理。茶文化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并愈发盛行,是因为其本身饱含着智慧和道理。
茶品即人品。苏轼在《书黄道辅品茶要录后》中谈到了黄君道,建安人,不仅博学而且善于写文章,性格恬淡精深,是个很有修养的人,写了《品茶要录》十篇,中间的精妙之处,都是陆羽以来谈论茶叶的人所不能够企及的。如果不是心里平静没有什么欲求,心中没有其它的顾虑的话,又怎么能够观察事物这么仔细呢?还有,元熊禾的《勿斋集》中提到了进贡的建茶何以出名的由来,并谈到了欧阳修和苏轼的品格。欧阳修虽然实在不愿意养成赞美建茶的习惯,但仍然赋予诗歌。苏轼则不同,他直接指出茶叶进贡事情的过失,并说君子创立的法例可以继承,所以不能不慎重。这里可以看出苏轼和欧阳修两人的思想境界与个性。相比起来,我更喜欢苏轼的直率、勇气,这些都是君子应有的清风亮节。
鲁彭《刻<茶经>序》中谈论了陆羽和尹子文两人,并发表了自己对做官的看法。他说:“陆羽天生就不同于一般人,跟尹子文很相近。别人都说尹子文因为贤明所以才能做官,陆羽虽然也很出众,但是却不适合走仕途。现在看这三篇《茶经》,其实他是个很博学的学者。别人说尹公羹和陆氏茶,都是取自这里,其实是用自己来做比喻。所谓换了地方也是这样,不是啊。后来喝茶的风俗风行中外,而且回屺还用马来换取茶叶,从宋朝到现在,对边塞很有帮助。那么陆羽的功劳,当然就能永垂千古了,当不当官也就没有就必要再讨论了。”这里谈到了价值观的问题,并不是当官就表示对国家和人民有价值。有没有价值?价值大还是小?后人自会评说的。
李维桢《茶经序》中说到:“陆羽所写的《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十卷,《占梦》三卷,没有完全被流传下来,只有《茶经》流传下来了,这难道不是因为其它的书别人都有,而只有这本书是自己独创的,所以更容易成名吗?太史公说:富贵的人但是名声不好的多得简直无法统计,只有特别风流倜傥的人才可以为人们所称颂。陆羽的终身非常贫困,但是却留下了他的著作和足迹,为后世的人们尊崇天下敬重,他的风范足以教育后世,不可缺少啊!”前半部分说了陆羽的《茶经》流传之原由,让我想到在当时信息封闭的时代,写了这么多的书籍,最后只得一本流传,可见当时成功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而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信息资源丰富,要好好珍惜和利用啊。随后,看了太史公对陆羽的评论,心中也不由得敬佩陆羽其人了。
董其昌的《茶董题词》记载:“荀子说:“他的为人很闲暇,出入的地方也不远。”陶通明说:“不做没有用的事情,怎么能够让漫长的人生充满快乐呢?”我说喝茶的事,完全可以当之。所以说幽人雅士,脱离势利,失去雄心壮志喜欢用茶来消磨岁月。我不禁想起陈继儒《茶董小序》中记载的:“热茶如沸,虽比不上酒;谈到清幽雅致,那酒就比不上茶水了。”酒就像侠士,茶就像隐士。酒虽然很有劲道,茶的品德也很好。为此,我曾作诗一首——《君子之交浓如茶》:敬若茶酒,酒似侠士,茶为隐士。朋友之敬,在心,不在言。朋友之交,在茶,不在酒。君子,情谊浓如茶。品之,隽味永长也!
正所谓爱茶有益,爱茶有趣,爱茶有理。这些年,我虽然从事行政工作多年,但良好的饮茶习惯让我的身形还是保持得与几年前一样,没有发福,皮肤也很好。此外,茶能让我静心工作,勤于思考,快乐生活,从中领悟了不少做人与做事的道理。最意外和值得庆幸的是,我还以茶为媒介交到了一些有品位的朋友,常与他们一起泡茶,品茶,论茶,谈天说地,赏风花雪夜,不仅让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学识,还豁达了胸襟,平常了心境。
千百年来,茶文化繁衍得博大精深,涉猎颇广,一时间,难以谈尽。不知设计院有多少人爱茶,顺便也想以此文求一些茶友,有空一起坐下来品茶。最后,愿朋友们能与茶结缘,身体健康长寿,生活和谐幸福,情谊隽味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