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贯彻落实全国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实现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需要下一番苦功夫真功夫硬功夫。随着社会主要矛盾、治水主要矛盾、水利改革发展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攻坚奋进破难题是首要任务,各地各级部门亟需将水利改革发展的总基调变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
《中国水利报》本期观点评论版推出《专家学者共商新时代治水良策》特别策划,针对节约用水、河湖管理、水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农村饮水安全等问题,划出重点、深化认知、共话发展,共同推进水利行业行稳致远。
狠抓生态流量监管 严控水资源开发强度
邹朝望 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教授级高工、博士
1月15—16日,全国水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水利部部长鄂竟平在会上表示,今年水利系统将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推动水利工作取得新的更大成效,并提出了打好五大水利攻坚战,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事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现阶段,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掠夺性,生产、生活与生态用水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河道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水环境污染和土地荒漠化等。在流域水资源的规划与管理中,如何能基于有限的水资源总量,实现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维持合理的生态环境需水量,将人类活动控制在生态环境和资源允许范围内,以满足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水资源永续利用,这是水资源管理和规划部门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首先,完善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生态流量与水量分配技术体系或行业标准。水量分配是以真正实现用水总量的把控,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水资源,建设水权制度的前提 和基础。保障生态流量,既是倒逼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提高的重要抓手,也是改善水质、促进水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而生态流量确定以及水量合理分配是一个跨区域、多行业、多专业的系统工程,各地各流域在生态流量确定以及水量分配上更多是参考国外的一些成功做法,尚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区域特征、流域特点较为系统的分析计算方法,在流域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较大争议。因此,完善生态流量与水量分配计算方法,制定一套适合于我国国情的生态流量与水量分配技术体系或行业标准,是狠抓以水定需、量水而行、落实空间均衡要求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其次,开展基于不同层面典型流域的生态流量调度与水量分配工作。流域的水量分配确定了各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边界条件,是各地区“量水而行”,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转变产业结构的推动力。生态流量调度是江河湖泊得以存在的基础,是维持一定环境容量、保障水质安全的需要,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面对不同区域经济社会特点、地形条件、河流形态、水文情势,其生态流量调度与水量分配应有所不同。因此,应根据适合于我国国情的生态流量与水量分配技术开展典型流域(如跨国际河流、省界河流、地市区河流,山区河流、丘陵区河流、平原湖区河流,城市河流、城郊河流、农村河流)的生态流量调度与水量分配工作,通过典型示范,积累经验,查找不足,以此来促进生态流量与水量分配技术体系或行业标准的修善,为全国推行生态流量调度与水量分配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另外,构建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水资源实时监控体系。推进流域水资源调度管理监控设施建设,加快实现流域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强化统一监管。一方面对流域生态流量控制断面、取引水口门,全面建设监控工程,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监测与水质水量地面监测多种手段相结合形成的“天空地一体化”综合监测技术体系,实现取用水量和生态流量的精细化监测管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推进国地市区(县)等多层级智慧水利平台建设,实现集“全方位数据采集与信息存储、大数据融合与知识发现、智能辅助决策与综合调度、多部门与多行业数据互联互享”于一体的水资源监控管理体系,全面提高水资源监测、预警与管控能力。
最后,建立生态流量调度与水量分配实施后评估指标体系。生态流量确定与调度,水资源总量的分配与实施,影响到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牵涉到各行各业的经济利益,而我国的生态流量调度与水量分配起步较晚,处于摸索阶段,尚有许多需要完善之处。因此,应从目标层、效果层、制度层及实施落实情况等多个层建立生态流量调度与水量分配实施后评估指标体系,科学评估生态流量调度与水量分配的实施效果,不断完善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生态流量与水量分配的技术体系或行业标准,积累经验,为全面打好水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提供技术支撑。
TEL:027-87275763 EMAIL: hbsy_bgs@163.com
Copyright 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