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实践无止境,水利创新无止境。”在解凌飞看来,水利水电行业技术创新,需要厚积薄发,进无止境。
解凌飞,1978年10月出生,200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水工结构工程专业,现任数字中心专业总工程师。回望奋斗路,有苦有甜,芬芳相伴。
自参加工作以来,解凌飞脚踏实地奋战在水利工作一线,先后从事过混凝土重力坝、拱坝、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泵站、水闸、引调水、除险加固等工程的设计和技术管理等工作。
近年来,他带领BIM团队主要致力于BIM三维协同设计与二次开发、BIM标准建设、仿真计算分析等方面的技术攻关,探索出了适应我省水利行业特点的BIM正向设计模式,为碾盘山水利水电枢纽工程、补短板闸站工程、引江补汉等我省重大水利工程项目高效优质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无论在什么岗位,他都用实际行动履行着一名工程师的职责,全力服务我院“抓大谋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在我院BIM技术研发过程中,他作为技术带头人,带领团队一心投入到BIM技术的推广应用中。“与传统二维设计相比,BIM全专业协同设计实现了单点效率向整体效率的过渡,解决了沟通瓶颈和信息孤岛,可实现设计效率和质量相互促进提高的良性循环。”解凌飞说,在部门人员的共同努力下,BIM技术在水利行业应用的解决方案、流程、标准、二次开发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并逐步通过交流探讨、讲座宣贯、重点培训的方式在生产部门辐射推广,为在全院推广三维协同设计技术创造了条件。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目前,我院已经将BIM技术成功应用到了鄂北调水、引徐济安、引江补汉等引调水工程,以及碾盘山水利枢纽、新集水电站等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值得一提的是,在螺山泵站、樊口二站等多个湖北水利补短板泵站工程,洪湖东分块腰口泵站和高潭口二站、补元闸等闸站工程的项目设计中,BIM技术也发挥了应有作用。
如何有效提升我BIM技术团队整体实力,进一步“升级”BIM应用深度和广度?解凌飞有着自己的思考。2019年,“创新杯”建筑信息模型(BIM) 应用大赛10周年,接到参赛通知后,解凌飞知道“锻炼”的机会来了,他作为牵头人马上组建了参赛团队。
经过多次团队内部会议讨论后逐渐确定了参赛题目、主要内容、亮点和创新点,然后他进行了精心的组织策划,人员角色分工,时间节点控制。团队经过1个多月的辛勤工作,参赛作品多轮反复打磨,在BIM的应用点、深度、创新等方面均有突破。
功夫不负有心人。解凌飞团队报送的设计院参赛作品《汉江碾盘山水利水电枢纽工程BIM技术应用》经过初评、网络评审及终评,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第十届“创新杯”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大赛水利电力类BIM应用第一名。这次参赛不仅锻炼了队伍,更为深度研发积累了经验。
近年来,我省围绕提升区域排涝能力,陆续谋划并启动了一批补短板泵站建设。这些工程工期紧,任务重。解凌飞深知,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胜算、质量就是效益的道理,他利用BIM技术结合有限元仿真计算解决了快速得到大体积混凝土配筋量的问题,成果成功应用到了螺山泵站、金口二站、樊口二站等多个补短板闸站工程中,完成报告、计算书数十册,为工程设计、施工节约了宝贵的时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工程均顺利通过了竣工验收,而且在去年汛期经受住了考验,发挥了显著的防洪排涝效益,护佑了我省多地江河安澜。
令人欣慰的是,在解凌飞为代表的一大批技术人员的努力下,我院BIM应用涵盖了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包括规划阶段的场地规划、方案比选、枢纽布置,设计阶段的三维建模、工程量计算、专业协同、碰撞检测、效果制作、仿真分析、VR展示、设计出图,建设阶段的施工过程4D、5D模拟,运维阶段的BIM+GIS展示等。BIM技术多功能结合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
一心钻研BIM技术的同时,解凌飞也不忘给自己“充电”。他深知,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只有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总结研发经验,才能实现技术创新。为此,工作中他注意经验的积累总结,不断提升个人的业务能力,成为了团队里的“创新达人”。自工作以来,他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刊物上发表文章20余篇,参编了水利水电BIM设计联盟组织的《水利BIM从0到1》《中小设计院BIM应用解决方案》等书籍,主持了湖北省水利重点科研项目《湖北省水利设计企业BIM应用标准研究》,取得了《基于光纤测温的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可视化系统及方法》发明专利和《混凝土温度场实时仿真计算软件V1.0》软件著作权。
成绩是昨天的经历,奋进是永恒的主题。对于解凌飞来说,技术研发创新,没有终点。展望未来,他将秉承“诚信、奉献、创新”的企业价值观,带领团队进无止境,为设计院建成“百年老店”努力浇灌出最美的创新之花。
TEL:027-87275763 EMAIL: hbsy_bgs@163.com
Copyright 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